無論是在世貿書展台上擔任演講人,或是在 TED Talk 台下坐好取經學習,累積無數次親臨講台,都是為了強化內功增加實戰經驗,偶爾換位思考讓台上台下角色互換,都能幫助內化與加強口語表達的技巧。
TED Talk 10th Event in Taipei
107 年 9 月我人正在大陸浙江溫州參加「兩岸融合發展論壇」,聽聞 TEDxTaipei 在台灣已邁入第10年,9/29 & 9/30 要在華山文創舉辦更勝以往的兩天年度大會,邀請近 30 位講者分享他們各自 18 分鐘人生故事。趕緊請朋友代為訂票,並在溫州論壇一結束即趕回台北,年會當天還起了個大早排隊,等到了保留席後面的第一排好位子,這一切只為了到現場親自感受台北年度演講盛事的氣場,能有別往常只能在手機或電腦前點閱止渴。
此外,也想透過轉換角色,從整天台上講話表達的講師改做個稱職的台下聽眾,專心聆聽並欣賞及分析演講人方方面面的表現,觀察有哪些高明之處值得學習,又有哪些表現可能是缺失不及之處值得借鏡。
TED Talk 多年來一直是熱度不退的學習演講表達分享平台,我也曾受今週刊邀約撰文討論分析(見把資料消化成資訊 讓提案不再被打槍)。在 TED 中演講人需要準備各自不同但又精彩可期的 18 分鐘短講,但要在如此盛大現場聚集數百人、專業攝影機超過 10 幾台從各個角度錄製且直播的場合中上台,能被大會邀請站上這舞台已是光榮,還能夠好好地散播 good ideas ( TEDxTaipei 願景 ~ ideas worth spreading) 受到大家肯定更是不易。
從個人到團隊,到大型社群合作,用許多創新的好點子、以行動找到未來世界改進的可能方向。五個主題安排各有其特性與氛圍,綠如求突破的火、棕如充滿創造力的草、藍如剛柔並濟的水、紫如力平穩的土、以及黃如積沙成塔的金…如此精心的安排與準備絕對值得聽眾細細品味酌磨。
語言表達與思維邏輯密不可分
如何思考、組織、陳述與解讀
語言與文字、圖像、聲音、感覺一樣,都是人際間交換意見訊息與進行溝通互動的工具媒介,彼此可以互通也可以互相加乘與影響。無論你「喜不喜歡」說話,或者是「擅不擅長」表達?我們都必需承認「內行」說話技巧的人,確實會在人際交往、工作職場、或與他人關係建立、以及各式不同場合互動中,較為得心應手或受到歡迎。拙於言詞之人若不是本身性格趨於內向,只要平日無多表達機會,似乎也不影響日常;但若真的不善溝通應對,時常講錯話或表錯情會錯意,怕是真的會人生大扣分、自尋困擾多多了!
語言交際過程中的訊息,意即講話的內容、意思還可以分為:想表達的意思、表達出來的意思、和被理解的意思。想表達的意思是說話者試圖通過語言來表達的主觀思想與情感;表達出來的意思是話語的意思在特定情境中具有的意義;被理解的意思則是聽話語的人,從其個人背景知識出發對話語所領會的意思。
理解又有兩個特性,一是選擇性。人們對聽到的話語做怎樣的理解,自然受到其個人之背景知識、興趣愛好、需求動機等主觀因素影響,究竟是閒聊還是閒話?同一句話由不同的聽話人接收就可能有不同的理解,即是訊息與意思的選擇性。二是準確性。即聽話人所理解的意思同說話人表達意思的符合程度。如果頗不相等即表示理解有誤差程度,這中間的認知落差即為個人解讀與理解之不同。
回到 TED Talk 10 週年年會的場合,我聆聽、記錄並分析了每位講者的特點,這些看法都來自我個人的主觀意見與職業素養習慣,並將內化成為我的學習觀察與參考素材。18分鐘以內的分享講完後能搏得滿堂彩的講者,常常不是衣著華麗或用辭最精準者。總是故事動人、表達真誠或風格幽默…能令聽眾喜歡、感到舒服、進而接受與認同之講者。這些演講成功的元素,排除聽眾的個別好惡,幾乎一體適用。這樣兩天的台下聽眾經驗,對我真是收穫滿滿。未來在課堂上也有更多的口語表達話題與學員們分享。
© Copyright Li-Ying Cheng